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都留重人是个非典型日本人,一流的经济学家。

他1912年出生,二十年代末在东京上中学。在十八岁成为中学生组织“反帝同盟”的领袖,反对日军侵华而坐了几个月的牢,被学校开除。他没法在日本上大学,父母把他送到美国,辗转到哈佛学社会心理和哲学。这人脑子和别人不一样,大学低年级琢磨的问题就很让人费解,写了一篇论文《意义的意义》。1935毕业继续在哈佛读博士,同学包括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比如萨缪尔森、特里芬、托宾、索罗等。这伙人后来成群结队地获得诺贝尓经济学奖。

二战期间美日开战,都留重人被美国作为敌对国家公民遣返日本。1948年他联合他人创立了东京商业大学,后来改名为一桥大学,1972年担任校长。这所学校现在已经成长为日本最顶级的大学之一。都留重人2006去世。顺便说一句,他太太是明治维新三杰木户孝永孙女。

《日本经济的奇迹的终结-高速增长的诸条件已消失》,这本书写成于1977年,正是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时候。十二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长期衰退。

 

  

打破常识的增长

作者引用凯恩斯1937年下的结论,大英帝国几百年的历史,经济增长少有超过1%的时候。战后日本和德国奇迹需要探讨原因。现代学者后来总结,就是后发国家优势。发达国家提供了销售市场和技术,落后国家学习利用就可以实现高速增长。高水位的大湖向一个低水位的小湖灌水,小湖很快会灌满,但是大湖平面自身提高并不容易。这个差异可以解释西德、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都留重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解释比较详尽,分解到很具体的驱动因素。

 

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都留重人把经济增长率G分解为劳动力增长率x和生产效率增长率y之和来表示,G=x+y。(推导过程参见原书)

 

 1、        庞大的劳动力后备军

战后日本贫穷,没有购买力,美国提供了市场。日本大量闲散人口由此而成为劳动力,而非惹事的麻烦制造者。日本战败时有收入的劳动力大约3000万,同一时间突然增加1000万劳动力,包括退伍军人和从亚洲归国人口。这些人大部分掌握某种技能,回到正常生活后成为庞大的失业大军,取之不竭的劳动力来源。老人和妇女参加劳动参与率也大幅提高,综合在一起,劳动力增长率每年保持在3.5%以上的非常高的数值上,就是G=x+y中的x一项。

 

 2、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

经济增长率G=x+y中的y就是劳动生产率变化率,这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战后的“赶超”。日本战后向美国学习,把电子、半导体、航空、自动化的新发明应用在经济领域,赶上其他发达国家。日本战后劳动力熟练,有能力迅速吸收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照相机和电子产品,每年生产效率增长率超过所有其他发达国家。这样经济增长率的G=x+y的主要组成部分就解释清楚。下图是对生产效率的估算。

1955-1960

9.2%

1960-1965

7.6%

1965-1970

13.4%

1970-1974

8.9%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为提高日本经济增长做了巨大贡献。下图显示1950-1964年每五年出现的新产品所比重。1950年以前,钢铁制品、有色金属、机床、造船、硫酸、硫氨、纺织、水泥、玻璃贡献了100%的工业总产量。到1969年,1950年以前存在的工业产品只占工业总产量的61.9%。其余的工业增加值都是新产品新技术贡献的,这些新技术大部分都是从美国引进改造的。工业总产量在1969年比1950年翻了18倍。

1951-1954年间:ATM机器、电冰箱、黑白电视机、日光灯、高分子材料。

1955-1959年间:复印机、拖拉机、空调、扫地机、半导体收音机、电子计算机、乙烯、合成橡胶等

1959-1964年间:铝制窗户、小型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等等。

 

 3、        更强大的驱动,是日本战后劳动力从低生产效率的农业,向高生产效率的工业和服务业大规模的迁徙。

这样的分配比例大幅改变了劳动生产率。三十年左右农业人口从总劳力53%的比例,下降到12.9%,工业人口从22%增长到43%, 服务业人口从24%增加到46%。日本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获利能力比例是0.41 : 1.20 : 1.23。这个简单算术用数值解释了城市化怎样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简单总结,战后劳动力人口供给增长,采纳吸收发达国家新技术导致生产效率高速增长,劳动力大规模从生产效率底下的农业,迁徙到生产效率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导致总体增长率的高速增长。这解释了日本战后三十年的经济奇迹的根本推动因素。日本储蓄率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读者很好理解。

 

日本经济发展的七个日本特色

 

 1、        通产省温情主义的行政指导

 2、        先行公共投资填海造地,为工业提供廉价土地

 3、        保护私人企业的减税措施

 4、        低利率政策

 5、        对工业用电用水的特别补贴

 6、        有意推迟实施贸易和外资流入自由化

 7、        主要企业集团的配套主义

这是都留重人的总结。四十年后看,除第7条,这些其实都算不上日本特色。第一条,东亚经济体的政府都把自己忙成了企业的丈母娘,家长式的指导,年年都在制定行业规划,和中国也算大同小异。 

第二条怎么为工业提供廉价用地,七十年代日本农田每公顷产值80万日元,工厂用地每公顷产值53,200万日元,比例1: 665。稻米生产过剩后,农林大臣建议休耕20万公顷稻田改为工业,似乎很简单就能把工业用地增加两倍。实际上工业用地须符合多种要求:工业用水,运输便利,劳动力供应。符合条件的价格又困难。农民要求补偿收入损失,还有改行费用。人们很快明白,填海造地更划算。1953年《港湾整备促进法》通过,运输大臣决定全国计划填海造地的总面积以及对置顶的港湾区的分配。土地最后卖给私人企业,但最初的费用通过发行地方债和借贷筹措。规划制定方法非常有日本特色:先确定经济增长率,然后确定制造业增加值,然后按每公顷的工业平均产值,算出需要的填海面积。每公顷填海的成本是农地价格的一半。1970年后对环境关心强烈起来,减缓了海滨向工厂转变节奏。

第三条低税收是日本战后长期特点。1972年日本的国税和地税的总和,占GDP的21%,同时期挪威是45.7%,西德36%,法国35.8%,英国34.7%,美国28.1%。日本能保持低税收是因为宪法第九条限制了国防预算的扩大,同时长期对福利社会持相对消极态度。

第七条需要解释。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最重要经济政策是解散大财阀。财阀是贸易、工业企业和银行的结合体,被认为是导致军国主义的原因之一。美占领当局通过了《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防止复辟。但财阀属下的大银行原封不动保存下来,成为日本经济的中枢。银行又逐渐和旧财阀家族成员企业自然而然发生融资联系,并且相互交叉持股。比如三井银行同三井信托、三井保险,大正海上火灾保险等原三井财团的金融机构,对三井矿山、三井金属、三井造船、三井不动产等企业优先给予贷款。大型财团喜欢把独立企业纳入企业集团控制中,把所有工业部门都配齐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都留重人四十年前的展望

 

熊彼特曾说,资本主义的成功的本身常常削弱那些使得它强大起来的结构。都留重人在1977年认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都逐渐消失或衰减,从而很快会终结日本经济的奇迹。二战后一时出现的条件,到六十年代末已经基本利用完了,人口红利消失,学习消化其他国家新技术新产品走到了头,需要自己创新;劳动力人口和产业结构向附加值高的部门转化,到七十年代上半年也达到顶点。其他的政策,诸如温情的政府行政指导,价值变得越来越有限。

 

[后记:在都留重人此书出版12年之后的1989年,日本股市和房产市场崩溃,东京房价至今还未回到1989年的四分之一。日经指数至今仍然只有1989年的一半左右。1989年后日本GDP增长率综合平均低于1%。]

 

 

 

 

 

话题:



0

推荐

王文勇

王文勇

68篇文章 110天前更新

投资人,前外交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