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89年大约是当代中美关系的分水岭,此前十年如热恋男女一般恩爱,此后的十年则如配偶离异恶言相向翻脸成仇。八十年代美国国防部天天向中国军队抱怨中国军费开支太低,无法有效抵御苏联的扩张;九十年代中国军费开支增加一元钱,都会有美国政治人物和媒体惊呼中国威胁,中美蜜月期视而不见的分歧登上了舞台,此后成了主旋律。

1997年10月底江主席访问美国,原本沉寂的使馆一片热气腾腾。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二年中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二次元首正式访问美国。为了这次访问主席等了八年,安排可谓用心良苦。第一站是访问夏威夷拜谒珍珠港,把中美关系放入一个历史背景中。提醒美国人在现代历史最近一场世界大战中,中国和美国曾经是同一个反法西斯的战壕中的浴血奋战的盟友。只可惜当年的政治气氛里,美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都集中在谴责中国人权状况和报道示威游行上,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

1997年10月26日,美国夏威夷。江泽民用夏威夷吉他弹奏了《向夏威夷问候》,并邀州长夫人即兴为大家演唱。

主席从夏威夷抵达新大陆的第一站是威廉斯堡,在此处下塌小憩,调整时差,第二天赴华盛顿。我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和其他人民群众一起去机场迎接江主席。吃完晚饭后,一辆大巴士载着满满的人,直奔威廉斯堡。这座古老精巧的小城曾是维吉尼亚的首府,是殖民地时期的北美政治中心。而今这个小城除了那所古老的威廉玛丽学院,就是保存完好的老殖民地建筑,当地人穿着十七八世纪的衣服,抄着十七八世纪的口音,走街串巷招呼客人,为美国人保留一段古老的记忆。

1997年10月28日,江泽民和夫人参观威廉斯堡前州长官邸时,威廉斯堡基金会会长威尔伯恩,向江泽民赠送了一顶黑色三角帽

十月底的华盛顿已经寒风凛冽,三四个小时抵达威廉斯堡空军基地,大伙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大约晚上十一二点,江的专机抵达。女士们一起有节奏地挥舞旗帜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好多年没有迎接领导,觉得自己手脚都很僵化,硬着脖子在人缝中瞅停在黑鼓隆冬的夜色中的飞机,主席呢?掂着脚揉了半天眼睛,才看到一行人已经上车一流烟走了。虽然对盼着主席能走过来给大伙挥挥手的人来说有些遗憾,第一项任务胜利完成。

后来在《时代》周刊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个美国女士在威廉斯堡举了一个牌子抗议江主席的访问,牌子上大概写的是“你的孩子们还在挨饿!”《时代》周刊的记者在旁边注解:估计这女士没有搞清楚朝鲜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我反倒觉得这位女士颇为可爱,她应该无心之中为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和比喻,她后来成我在美国百用不烦的素材。

大巴士把所有的人连夜拉回使馆,到家时已经凌晨三四点钟。第二天下午,再坐巴士赶到华盛顿郊区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去,再次欢迎江主席。这次学会了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居然两只脚还能踩准有节奏的步子!感觉工作进步很快,对外交业务熟练了许多。第二次成功迎接了江主席,算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主席下榻的布莱尔国宾馆名声很大,在白宫对面,按中国的标准其实顶多就是一个驻京办事处招待所。晚饭后,主席在威拉德饭店会见所有使馆工作人员。同志们个个西装革履,包括所有工勤人员,厨师、司机、清洁工、理发师等等,要见主席大多有点兴奋。先照相,所有的陪同人员腿都威襟正坐,只有主席一脚蹬出去放在前面,多少反映他当天心情好,意气风发的感觉。然后欢迎主席给大家讲话,热烈的气氛热切的期盼,大厅中悄然无声,主席开口了: 

“Good Evening, I am going to speak English to you tonight……” 

大约三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主席用英文侃侃而谈,讲起在交大上物理课用英文原版书,朗诵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闭关锁国的几十年来没有机会练外语,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居然能出口成章…….台下一百多号人个个睁大了眼睛,如麻将牌里的二筒,尤其是理发师,厨师和司机们。

半个多小时后,主席一行匆匆离开会场,当晚同克林顿在白宫单独会见。这就完了?!大家回过味来,主席是在和克林顿单独会谈前,顺便拿我们练了一会儿口语。

第二天白宫南草坪礼炮,阅兵,演讲,全世界的镜头前上演君临天下的仪式。围绕二十一响礼炮的安排所费的一波三折,钱其琛在其《外交十记》中有详细的描述。钱副总理没有提过的一件小事,在准备江的访问时,克林顿曾托人带话给江说,many people predict neither of us will be around for long  (很多人都曾预测我们俩都呆不长…..) 这话大概可在古往今来马屁功夫华山论剑中进入最高境界,一句话顿时缩短了被浩瀚的太平洋和数千年文化分隔的两个领导人物的距离,不知道江主席是不是心口温暖了很多天。

2002年10月,江泽民访美,在盛大的欢迎宴会上,江泽民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谈笑风生。 

不能不对克林顿佩服得五体投地。  

主席夫人王冶平让人印象深刻,让我意外的是她非常注重他人的观察感受,白宫欢迎仪式一结束,她就不断问身边工作人员,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什么。我对这个慈祥的老太太很有好感,尽管她的脊椎疼头有些偏,已经明显步入老年。很早以前就读过关于她的报道,觉得她是个很睿智的人,母仪天下的角色要的未必是国色天香。主席这么多年营造的诸多形象中不少已经模糊,但是他每次步下飞机悬梯,搀扶着年迈的夫人的形象,却一直印在我的记忆中。

主席访问其间,中央警卫局的队伍是一大景观,大约二三十人。有人管剪指甲,有人管梳头理发,有人管洗衣洗脚不一而足。警卫们级别都不低,一个警卫骄傲地告诉我们,这里最小都是个少校,难免脾气比较大。在访问准备过程中,先遣队过来时警卫们跟使馆工作人员无论级别大小都是以训话的方式交流。我在印度工作期间还碰到警卫训大使的情景。首脑访问每场活动的安全需要特别通行证,这不是一个卡片让人验证,而是别在衣服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别针,白宫的便衣警卫遍布人群中查看“证件”。某次活动,一个级别很高的警卫局领导忘记了带别针,和领导随扈们一起要进入某个厅,白宫便衣放行其他人但拦住了他。警卫领导说我是跟主席一起来的,便衣一声不吭摇头示意离开此门。大约领导当时很生气,昂首挺胸就跟着队伍往里闯,四五个牛高马大的白宫便衣冲上来迅速把领导按翻在地上。这大约算是当年官式访问过程中唯一的“摩擦”吧。其他警卫们大概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领导被按翻在地上,有些不知所措。

1997的首脑访问,中央电视台全程报道为天下瞩目。为此次访问,主席在上海大约准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来,主席对中美关系多年倾注心血,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他的梦想。此前1994年主席在西雅图APEC和克林顿非正式会谈,此后, 2000年9月参加联合国高峰会工作访问美国,2002年10月在卸任前最后访问德州农场。主席几乎是用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来面对一项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从1989年事件和苏联崩溃之后十年间,中美面对的共同敌人消失,相互交织的共同利益基础微不足道,但双方政府坚持的意识形态却形同水火。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伙伴,还是战略,亦或是建设性,都形同沙上建塔。

或许是因为小平“一定要把中美关系搞好”的政治遗嘱;或许是因为年青时背诵葛底斯堡林肯演讲引发的对这个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的情结;或许是因为感受到美国对中国重新崛起的重要,才有了近乎“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才有主席在美国的吹拉谈唱,使尽了浑身解数希望让美国人了解一个友善的中国领导者的形象。

大概没有任何其他人,愿意在1997年去美国访问。

 

话题:



0

推荐

王文勇

王文勇

68篇文章 110天前更新

投资人,前外交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