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亲爱的贝尔尼尼,

谢谢你中午盛情的午餐。我理解海外投资基金对中国经济的忧虑,但你悲观的程度还是出乎我的预料。你说欧洲投资界的情绪,认为中国经济在滑向灾难,观点罕见的高度一致,让你焦虑不安。

你统计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利息覆盖率,发现三分之一的上市企业小于一,以目前盈利水平,连利息都没有能力偿还。如果把这个比例扩大到整个经济体,包括所有非上市公司,这对银行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还没有算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欠款。

中国经济的问题让海外大型投资基金受到了惊吓。谢谢你开诚布公的直率,我就按你问题的顺序,逐一回复我的观察。

问题一、杠杆率的急速升高

按麦肯锡的统计估算,到2014年,中国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所有的债务的总额,是GDP2.8倍。债务总额上升到到2007前的4倍,而杠杆率上升到2倍。这一债务水平远超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大致相当,属于最高的债务水平。

 

上市公司里三分之一的企业的利息覆盖率低于一,这个比例不可以顺势推测到整个经济体的非上市公司。因为大银行是央企,主要贷款给大型国企,占了银行业资产的大部分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地方政府在主导,包括12家股份制银行,大多倾向于尽量贷款给国企,这样做政治上安全,技术上简单,导致银行大多数同质化经营。中国经济体里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所以中国的贷款基本上集中在少数的企业手中,而不是平均分散在整个经济体。

    问题二、地方政府财政危机

地方政府的债务根据国家审计局的统计,大约20万亿,包括地方政府担保算在内,一共大约30万亿。中央政府同意置换3万亿债务。

你不相信这些债务从地方政府手中,转嫁到中央政府账上,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转嫁方式,可能制造更多的道德风险,即鼓励未来地方官员更加不负责任,反正用不着自己还,中央政府最终买单,会成为恶性循环,从根子上源源不断地制造问题。

我同意政府债务总额没有减少,系统风险没有改变,只是记账方式的改变。但它解决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即最近一批债务到期有人能够偿还,至少不会引发恐慌。我不认为中央政府会把全部的20万亿的债务,全部承担过来,这既无法理依据,也会制造错误的激励机制、道德困境和未来更大的问题。

你认为,如果中央政府不全盘接手地方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没有能力解决财政危机。因为它们近一半的收入来源于拆迁卖地,随着地产市场的萧条,而且拆迁的难度和代价越来越高,这一半收入近于消失。

你没有意识到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拥有接近十五万家国有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调查估计,地方政府有总资产108万亿元,总负债30万亿元,净资产78万亿元。它们其实没有能力运营这么大数量的低效率企业,如果财政困境和危机不期而至,他们大概不会坐困愁城,只需要到市场上卖掉一半,把资产换成现金,用以偿债绰绰有余。

地方政府是否会这么做,我不知道,但它们至少有这个选项。而我认为这是最佳选项,一则盘活资产;二则有利公平竞争,三则解决财政危机。否则,今天还可以卖个好价钱的国企,再过十年,可能被经营成一堆一文不值的破铜烂铁。

问题三、楼市泡沫破灭的可能

西方新闻媒体曾经报道了几个著名的鬼城,给你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新城空无一人,小区黑灯瞎火,包括上海周边的泰晤士小镇,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从深圳开车到北京,或者从上海开车到西安,一路上经过每一城市,省级、地级、县级,到处都是空置住宅,空空荡荡的购物中心和各种工业园区,看着简直像底特律和格拉斯哥。

这个图像的确不怎么激动人心,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主持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抽样调查结果是,中国居民住房拥有率大约89%,这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的65%住房拥有率。城镇住房空置率为22%。中国家庭平均净总资产,高出美国家庭平均净资产21%,因为近年来房价高涨,所以房产按市价估值高。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以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八分之一的水平,家庭平均财富显著高于美国,有什么东西似乎不对,不对的地方可能就是房价。

这还只是当下问题,如果继续往前看,未来可能更严重。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四个老人,两个儿女,生一个孙子。今天十几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继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至少三套房子,家境宽裕的孩子可能继承6-7套房产。貌似很有财富吧。可这些房,将来卖给谁,租给谁?同龄的城市孩子都不需要。城市化,卖给进城的农民?理论上可行,但房价需要降到农民工们能买得起,租得起的程度,跌一半,恐怕都不够。如果那样,泡沫就算戳破了。

 如果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我同意你的假说,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远超过财政危机和高杠杆的问题。但我认为这种情况近期发生的可能性不高。尽管宏观数据很暗淡,但是中国文化有把财富放在地产上的强烈偏好。据说有40%的家庭有两套房。喜欢买房买地的群体偏好和惯性,可能还会支撑这个市场一段时间。支持这个假说一个数据,是最近统计局公布的七十个大中城市房价,开始有回升迹象,仅仅因为限购政策慢慢松绑。能否持续,有待观察。

中国家庭按揭贷款,一般需要30%的首付款,如果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更高。而美国很多地方不需要首付款,或者不超5%的首付款。这意味着,房产的价格就算崩溃,平均下跌30%,还不会威胁到银行的生存,系统风险有一定缓冲。中国的银行业面对的危险,小于20072008年美国银行业面对的危机。

我们假设最坏的一种可能发生,如果房价泡沫破灭,政府还有最后的方案,大举入市收购中低端住宅,改造成廉租房,用低租金租给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农村进城务工的家庭。中国还有六七亿人住在农村,两亿多农民工如候鸟一样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迁徙。他们无力支付在城市买房,或者体面地租房。政府购房会是一笔巨额的开支,假设拦腰折断后的房价平均二十万一套,一千万套房需要2万亿,可以给至少近三四千万人口提供居住。这比政府建经济适用房分配,更高效、更能避免腐败。我觉得这个方案,不是人们想象那么离谱,光救一个股市,一个多月就花了1万多亿。我觉得如果真的危机来临,政府在这里花钱,稳定市场的信心,作用更大,受益者是应该得到帮助的人群。

四、人口红利的消失

你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开始对经济产生非常忧虑的后果,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每年进入工作年龄的人口还是在两千多万,最近几年每年只有一千多万。90后人数比80后减少了大约百分之三四十。独生子女政策,让下一代人比上一代少了一半。你说历史上只有一场世界大战,可以这么大规模地减少青壮年劳动力。

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是劳动力成本的飙升。沿海发达地区蓝领工人的短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大幅放缓的时候,工人的工资仍然在上涨。

这是对中国的长期的挑战,新生人口下降的直接后果是,经济增长的潜力的显著下降。老龄化的社会,一对工作的年轻夫妇,赡养四个老人,可能还有长寿的爷爷奶奶,还要养育自己的小孩,对社会整体而言,抚养比的攀升是个大问题。

但是在短期,年轻工人的短缺也为经济的降温在一段时间里提供了暂时的缓冲。假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大幅降低到4%5%仍然能保持大致充分就业,就没有必要担心GDP增速降低。担忧GDP唯一正当的理由,是失业率过高。充分就业,应该是政府政策最优先的责任和目标,这一目标为个体提供了工作机会和尊严,也为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经济基础。

至于长远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日本在尝试用机器人代替劳动力,中国也可以像欧洲国家一样,从东南亚、非洲、和中东接受难民和移民?欧洲先行一步,可以为其他社会老龄化提供解决思路。

五、几乎所有行业产能过剩

你细数中国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传统的产业,包括钢铁、电力设备、煤炭、水泥、化工、汽车、造船、玻璃、航运、造纸、电解铝、铅酸电池、电缆、建筑、甚至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包括LED照明、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风能制造产业都已经处于产能过剩。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可以解释为何中国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经持续下跌了36个月。

因为国际市场完全无法在短期内恢复,你认为国企产能过剩的问题无法解决。一带一路的战略,从经济的角度看,希望通过刺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建需求,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当于当年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的国际版。如果中国承担绝大部分的融资,可能导致这些对外融资成为一笔大额的呆坏账。

你以为国企产能过剩,只能通过关闭低效部门来根本解决,而这不可能发生,因为会对中国社会造成不可承受的冲击。

我同意产能过剩基本判断。中国可以找到产能不足的行业,比如医疗健康,环保产业,但例子很少。

一带一路政策可以缓解,我也不认为它可以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我认为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政治意愿,过剩产能可以被淘汰掉。国企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奇怪的作用,它占用了银行大部分贷款,贡献了近半的税收和GDP,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微不足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有单位一共雇佣6365万人,减去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雇员人数,主要是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的1553万人和1573万教师,剩下的3245万人应该是是国有企业的雇员总数。这个数字,只有全社会7亿7千万就业总人口的4.2%。如果政府关闭过剩产能和污染企业,允许低效国企破产,产生的冲击没有海外估计那么严重。

六、对政府救市的方式和人民币汇率汇率的担心

你直言不理解中国过去几个月大规模进入股票市场救市的行为,花了一万多亿的巨额资金,股指从4000点跌了四分之一到3000点,救出了一群赌徒,反而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震荡。这让西方经济领袖和舆论普遍惊诧,一反过去二十多年来对中国财经官员能力的溢美之词,开始重新打量中国财经政策和决策团队。

我认为政府救市行为,并非是在理念上又回到了鸟笼经济的时代,只是权宜之计。本届政府的财经官员,基本上都秉持市场理念。我不了解救市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也不认为救市是明智之举,但是远距离揣测,估计决策人可能判断股市下跌会引发系统风险,才大规模干预;或许决策者认为,政府在民众中拥有强大的信誉,携带巨额资金入市重拳出击,可以迅速扭转下跌的趋势;或许他们寄希望一个高度繁荣的股市,会带动活跃的民间风险投资,进而可以鼓励刺激民众的创业热情,否则中小企业融资总是非常困难。救市的结果非常难看,既没能攘外,也没能安内,反而动摇了信心。但人性的普遍弱点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长期习惯于威权的政府,更难摆脱这个弱点,庙堂和民间都有人相信政府无所不能。

过去几个月,人民币汇率一度从1美元6.2元迅速下降到1美元6.4,央行卖出2000亿美元。从稳定汇率的角度,这个可以理解,不能给市场制造恐慌。但这个动作,本质上相当于央行从市场回收了12000亿人民币。随后央行宣布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大致相当于释放了近万亿的人民币回到市场。这个也可以理解,否则,对通缩压力巨大的经济,已经吃紧的信贷和股市,卖出美元回收人民币是一个货币紧缩政策,是雪上加霜。

但稳定汇率和稳定货币流动性两个目标有逻辑冲突。降息降准,把减少的货币抵消了,释放回经济体的人民币,也会把稳定汇率的努力给冲销了。汇率最终取决于人民币和美元的供求关系,如果市场对人民币价值信心不足,新回到市场的人民币,有一部分又回回去买美元,往复循环,或者汇率还是会受到冲击,或者外汇储备可能迅速减少。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我的预计是,在三个目标不可兼得而必须取舍时,中国政府决策者会控制资本自由流动,确保汇率相对稳定。这种选择不是免费的,外汇储备会付出多大代价,有待观察。

我们提到的都是天文数字,需要回头看看大图像:如果本月股市一万亿,下月房市一万亿,再下个月汇市一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到期再几万亿… …再有钱的政府也会逼入绝境。央行开动印钞机也是有限制的,引发滞涨会是一场噩梦。我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同意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的区别是,你认为已经到绝境中,而我认为政府还有回旋的余地,尽管余地不大。

最后,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听到,最近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你怀疑共产主义和市场经济何以共存,我能从逻辑上理解你的疑惑,但我没有你那么担忧。以我个人经历,巴黎和旧金山真诚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比北京和上海的人数要多,也没有引发美国人或欧洲人恐惧。我开这个玩笑的时候,你比较严肃,而我的美国朋友们,有人捧着肚子笑滚到了地上。

我需要提醒你,上述探讨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官方立场毫无关系。我觉得解决方案是有的,愿不愿意选而已,或者还没有逼到那个程度。假如这些思考,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减轻你的焦虑,我将感到非常愉快。

此致

    你诚挚的朋友

话题:



0

推荐

王文勇

王文勇

68篇文章 110天前更新

投资人,前外交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