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2年12月13日 15:46

这些年影响过我的书

这些年影响过我的书

 

 

看到王烁发的两年的书单 ,得到启发。也总结一下那些近年来影响我的书。一般说来,读书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尤其是文艺类型, 对人生的体会,因每个人性格和经历的差异,常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粤菜的未必感冒川菜。我读的书多在财经、历史和大众心理。

 

大众行为心理学: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ktor E. Frankl,

作者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通过对纳粹集中营中死难者和...

阅读全文>>
2012年11月11日 11:30

我为何依然怀抱希望

 

 

人需要梦想,但也得经常面对现实。看自己的周围,悲观情绪似乎在静静蔓延。这一年来在纽约、波士顿见各基金同行,讨论的问题和前几年区别越来越大。眼睁睁地看着基金经理们对中国的热烈拥抱,转变为忧心忡忡:中国经济增长了三十年,后继好像乏力,而中国社会挑战与日俱增,下面怎么办?这两年到美国上市的新公司融资的窗口已经基本关闭,虽然起始于一群骗子作假,毁了中国公司的声誉,更大的原因,是外部投资人对中国经济...

阅读全文>>
2012年10月09日 19:09

华府旧事(11):我们信仰上帝

一个朋友想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但希望是比较传统保守的成长环境,我建议她考虑伊朗。她笑着说希望去西方国家,我建议了美国,并解释美国不少地方大约可算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去处。我看出她的难以置信,她在期望我说一个古老的欧洲国家。

 

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美国,是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的繁华都市,是好莱坞的电影和那片声色犬马的土地。就如无法用北京和上海概括陕北的黄土高坡和川西的纤陌农田一样,在两个海岸之间的中部和南方美...

阅读全文>>
2012年10月09日 19:04

华府旧事(10):人类的朋友

某天早晨醒来揉着眼睛走进办公室,《华盛顿邮报》的头条新闻还没有来得及瞟,就看见电话留言箱信号灯红红地闪着。一按播放键,说请注意您的留言箱已经塞满了,一共有30个留言。

 

阶级斗争的铉顿时拉紧,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一条是一个老太太激动而高亢的声音,强烈抗议中国人虐待狗;第二条是另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声音,对中国人吃狗的野蛮行径表示愤怒;第三条是一个老头的声音,是对吃猫的行为表示愤慨。被装得爆满的留...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8日 18:11

华府旧事(9):阿肯色长大的穷孩子

克林顿1992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对于共和党精英人物来说是奇耻大辱。在共和党人的眼中,老布什有着高尚的人品和道德感召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驾驶美国战斗机同日本人在太平洋海战中被击落险些卫国捐躯,这样一个品质和能力都无可挑剔的领袖,携带海湾战争沙漠风暴的胜利,居然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克林顿。

 

贫穷的阿肯色和小石城,如同中国的贵州安顺一样,1992年前没有多少人知道克林顿是谁。在保守势力的眼中,这个人不仅出...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8日 18:00

华府旧事(8):谁来养活中国?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94年发表了长文《谁来养活中国》,在中国和全球掀起轩然大波,布朗成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文章被迅速译成多种文字,布朗也被邀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

这篇文章在中国最早引起的反应是直截了当的反感,高官和学者几乎人人义愤填膺。这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怀好意的口气,帝国主义果然亡我之心不死,又开始新一轮制造反华舆论。

94年当属无足轻重的一年,年青一代恐怕印象不深了。不...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8日 17:57

华府旧事(7):政治局委员和罗斯福新政

李铁映访问华盛顿时,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由中共政治局委员这么高级别的人担任。

大使无一例外邀请所有高官在访问之余,为使馆的工作人员做国内形势报告。使馆的会议室很简陋,前面摆一个小木桌子,放一把椅子,桌子上放一杯茶。但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政治局委员到访的机会也不多,不是总理就是主席,也没那么多时间坐下来给大家讲座。李说我不想坐着,希望站着和大家讲话,这样说话也...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8日 17:49

华府旧事(6):博士买鞋

做中国的外交官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却挺苦,尤其是老一点的外交官。

八十年代初期,外交官们把大使馆戏称为公使馆。原因那时候除了大使外,大家基本上都不能带夫人,全馆工作人员都是公的。常听到人抱怨说不需要的带了夫人,需要的却带不来。后来慢慢地国家准许带夫人了,但是不让带孩子,据说不少驻外人员的孩子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没有父母在身边,不能成才甚至走上弯路。这么安排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传统,也许是怕夫妇两人在一起容...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5日 21:54

华府旧事(5):两大阵营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如火如荼进行中,这是美利坚土地上最热闹的体育赛事,也是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看到奥巴马PK罗姆尼,争相把中国拉来批斗,想起十几年前在华盛顿的情形,中国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成为美国大选的重要议题,过去几年的清静反倒让我有点不适应。

这两年左右之争在中国仿佛形同水火。这种争论在美国政治意识敏感的两大阵营里也一样剑拔弩张,好在大多数美国人如同中国人一样没有那么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

近百年来人...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5日 21:48

华府旧事(4): 戈尔印象

戈尔属于那种在学校里数理化都学得好,做事一板一眼井井有条可还是常常被大家取笑的聪明孩子。英文里叫做NERD,我在中文里还没有找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对应,勉强可以翻译成书呆子或者有点愣头愣脑的电脑谜、数理化谜、集邮谜等等钻进去但不想钻出来的人。戈尔可以称为公共政策谜,对环境保护电子政府等问题很上心,还出版了书来影响民众。

戈尔能力强头脑聪明却不招媒体待见,《华盛顿邮报》有一个评论说如果有一天记者看见戈尔在波特...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5日 21:43

华府旧事(3):总理亲征

“全球化”大概是二十世纪末期这个世界中最重大的变化,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地缘政治的冲击比任何政治人物的宣言都更激烈。1999年的WTO西雅图会议的抗议人潮最形象地展示了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民众对全球化的反感。

应该说很多国家对全球化的反对尤其是工会和环保组织是有正当的理由,然而看到有个把中国学者加入西方知识精英反全球化的行列时,却觉得有点搞笑,往轻的说是东施效颦。在这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全球化”游戏里,中国可...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5日 21:37

华府旧事(2):主席御驾

华府旧事(2):主席御驾

89年大约是当代中美关系的分水岭,此前十年如热恋男女一般恩爱,此后的十年则如配偶离异恶言相向翻脸成仇。八十年代美国国防部天天向中国军队抱怨中国军费开支太低,无法有效抵御苏联的扩张;九十年代中国军费开支增加一元钱,都会有美国政治人物和媒体惊呼中国威胁,中美蜜月期视而不见的分歧登上了舞台,此后成了主旋律。

1997年10月底江主席访问美国,原本沉寂的使馆一片热气腾腾。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二年中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5日 21:32

华府旧事之引子:江主席念“道情”难倒小翻译

最近读英国前驻美大使克里斯托夫梅耶的回忆录《华盛顿绝密》,其人机敏、幽默和偶尔的刻薄让我笑得前仰后合。其实英式幽默对我在英国的生活一直多是折磨而非快乐,和人聊天时别人笑口常开,而我多却不知所云,礼貌的微笑变成了体育锻炼,有节奏地拉动嘴角算对说话者表示基本的尊重,半小时下来面部肌肉隐隐发酸,回家还要用热水带热敷十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在英国如此这么几年下来,英语水平没见提高,倒担心日久天长一脸横肉就这么...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7日 00:17

当失灵的市场遭遇失效的政府--回顾次贷危机

当失灵的市场遭遇失效的政府--回顾次贷危机


 

2009. 11.25

一、市场是怎样失灵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

 

二OO五年,美国人住房拥有率从一九四O年的44%上涨到69%。低利率和经济复苏为成千上万人点燃了最亮丽的美国梦。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更是“居者有其屋”的政治理想的胜利,从西部小城到华盛顿的政府都沉庆于盛世繁荣的感觉中。

 

八月,“白宫经济顾问理事会主任”伯南克被问到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他说:“房价很大程度上是由很强的经济基本面支...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6日 22:54

旁观英国(5):通往地狱的路是好意铺成的

2006-02-01 


萨谬尔 . 约翰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英国老头,他对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影响很大,要一一列举出来,就得加上一大堆头衔如同以前党报报道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等等,还没有读完这些头衔, 性子慢的读者可能已经一头睡了过去,而性急的读者一口气没有喘过来则有可能憋死。

约翰逊的1709年出生,生活于大约中国乾隆年间,一生充满了艰辛奋斗。父亲摆个书摊谋生,小约翰逊从小身体健康不好,一只眼睛失明,听...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6日 22:52

旁观英国(4):法国是一剂春药

2006-01-17


对于矜持冷淡的英国人来说,“法国人”这个词的效果可比得上一剂春药。

如果你实在无聊,想刺激一下不温不火的英国朋友给生活增加一点乐趣;或者想提高英语技能学会怎么损人,你可以不经意地提一下“法国人”,然后挂着一副无辜的眼神在一旁安静欣赏彬彬有礼的英国人刹那间就兴奋起来。

我的一个英国同事,心情不好时经用F字眼,当他意识到自己在说脏话的时候,赶紧跟上一句“对不起,请原谅我的法语。”第一次...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6日 22:49

旁观英国(3):被同一种语言分隔的两个国家

2005-12-29 


2003年底我从美国搬到英国,还记得那天漫天大雪,没有不安也没有不舍。虽然目的地是一个从未涉足的地方,却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国家,英国就象传说中的一个老影星,虽然离开舞台中心已经很久,但时光流逝却没有淹没他的名字,还给人熟悉的感觉。在美国生活了多年,觉得自己还算会说英语了解英美文化,感觉从美国到英国顶多就象上海搬到西安吧。

我提着行李箱住在伦敦西南一个小镇上的家庭旅馆中。周末在镇上乱逛...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6日 22:40

旁观英国(2):三代帝王

旁观英国(2):三代帝王

2005-11-21 


皇家艺术馆就象哈里波特搭车去魔法学校的金斯克罗斯车站9--3/4站台,走进博物馆就象走进了三个中国帝王的书房。

“盛世华章”是故宫博物院到伦敦皇家艺术馆来展览的主题,英文叫“中国:三代帝王1662-1795”。虽然中央电视台清宫戏如一车一车的垃圾倒在中国观众面前造成多年视觉损伤,整个下午我在皇家艺术馆象梦游,用震撼来形容还是有点轻描淡写。

大多数英国人包括欧洲大陆的人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大约就是...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6日 21:57

旁观英国(1):萝琳

2005.11.1

英国人给我的印象就象它的天气,阴沉沉的,萝琳是个例外,她总是是阳光明媚。到英国的第一周就碰上公司开圣诞餐会,我和萝琳在同一桌相邻而坐。她不到五十岁,象BBC里一个主持人,出口就是地道的英式幽默,一句话转了好几个圈,等我明白过来笑出声时,同事们的话题都换了好几个。

我们聊的第一件事是把美国人给奚落一通。美国人,她笑着摇脑袋,太自大了。她在纽约住过一阵子,那边也有自己的亲戚。她尤其对美国人教...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09日 00:13

不容于尧舜之邦--晚清外交官 郭嵩焘

2004年3月23日   (一)遣使       所谓外交在大清就是少数民族委员会下一个小部门的事,那时候叫礼部理藩院。洋务派得势后机构改革,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的升成部级机构,收起了天朝大国的架子,却把老一辈的脸都丢尽了。   
    总理衙门不久设了个同文馆研习“夷务”,培养翻译。后来洋务派在外语学院之外,再设立科学院数学所和天文所,选派科甲出身的人进馆学习。如果今天要把北大历史系博士转到中科院学习天体...
阅读全文>>